诗篇51篇
导演:
秦晓宇
演员:
陈年喜,邬霞,乌鸟鸟,老井,吉克阿优,许立志

更新:2024-05-10 12:31

首映:2017-01-13(中国大陆) / 2018-01-15(中国大陆重映) / 2015-06-17(上海电影节)

年代:2015

时长:104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

评分:7.5

观看数:97906

来源网:我爱资源网

“我的诗篇”“电影我看到了 很感动 谢谢”

大概两三个月前的时候,我在蒋山的朋友圈看到了一首他演唱的歌曲《退着回到故乡》,提到这首歌是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的片尾曲,又看到一些在天津大剧院朗诵活动的照片,随即我立刻百度了这些所有参演诗人的作品,而后就生出了浓厚的兴趣,这部纪录片就是《我的诗篇》。想看,不公映,没有票,情急之下直接添加了秦老师的微信好友,秦老师人很客气,担心我微信报名机会不大,直接安排了他的同事(就是评论区里的严柒生女士)帮我留票,这就是我关注到这部电影的起因。
赶了一个小时的地铁还是晚了十分钟进场,借着屏幕的光却看到观众出奇的少,这和影院外挤满了准备买终结者首映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并不会写影评,仅仅是因为对诗歌的爱好,所以撇开表演安排和剪辑这些个层面,我就只谈谈我对诗人的感受吧。
关于陈年喜,我在我的诗篇的微信公共号上陆陆续续的看过他的作品,包括他对天津爆炸的一些关注,作品中我对炸裂志印象很深,我在五千米的深处打发中年,我的亲人远在商山脚下,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们的晚年就能延伸多少

在大光明影院看了加映场的《我的诗篇》,一部讲述6位工人诗人的纪录片,数度落泪。
在吴晓波老师(也是本片的联合发起人)的活动上结识了本片的联合导演吴飞跃(另一位是诗歌评论家秦晓宇),很年轻很有才华,有眼光有情怀,衷心地感谢他和创作团队用一年多的辛劳带给世人这部影片。
演职员表出现的时候,甚至惋惜自己不是有影响力的影评人,有能力把胸中复杂的情愫写下,将这部电影推荐给更多的人。
我出生在一座国有矿山企业,父母和祖父母辈都是工人,外公是矿山的总工程师

从《我的诗篇》中看,乌鸟鸟其实是个生活低能者。他的妻子形容他"在生活中好像是一片白纸",在就业市场中,他没有驾照,没有技能,性格木纳呆滞,多次碰壁。这样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他无处安放。
写诗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区。在这个安全区,性格木讷的他不需要和外界打交道,他与自己对话。在这个一个人的世界里,他不用面对家庭的负担和自己举步维艰的痛苦。而外界也不能左右他,因为在这个尺度越来越明确的社会中,诗歌是没有硬性的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的事物之一

昨天临时决定参加了该片的众筹观影体验,主办方人很好送了我票。电影很真实很震撼,有些场景我已不能禁住泪水。我个人觉得片中诗歌和影音能够达到悲天悯人的共鸣艺术效果。所以该片我应该会打8分以上,但是我还是有些问题不能确定,以致影响我精确定位分值。下面列出三个问题供豆友们讨论。
1,该片定位为纪录片,以我的理解,纪录片主要写实,客观的道出真相和事实。但该片的素材比较特殊,记录诗歌和诗人而且还是打工诗人,难免就会有感情色彩。我的疑问是感情用事的记录片分类上还是记录片吗?
2,鉴于片子的感情色彩,该片有了明显的悲天悯人的态度。这种态度自古文人一贯如此,从诗经到杜甫、白居易,诗歌作为一种温暖的逃避方式,以强大的灵魂支持给以人文关怀,这种态度自然是善的,但单纯的感情用事不能给出建设性方案,也未免有陷阱的嫌疑。去年我看草台班的世界工厂时候,我也曾有这样的疑问,到底悲天悯人对不对?到底悲天悯人够不够?
3,一线生产工人的生存是很苦,跟机器接口,劳力自然也会被像机械般使用以提高效率

十六年的人生经历,让我对于世界上的事物有所认识,当然包括诗。但在这次观看《我的诗篇》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并不懂诗。
在我的认知中,无论是古诗和现代诗都完全应该是一群文人雅士在茶余饭后舞文弄墨的东西,应该是“充满着理想和情感地吟诵着自己亦或他人的一生”的。而无疑,这些是飘渺的,浅入深出亦或寓情于景这些高深的手法,我唯有在套路之下才能窥知一二。诗本就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毫不相关,至少在观看《我的诗篇》之前这些观点我深信不疑。
104分钟的片子讲述了六位不同年龄,不同地域

5月28日,反映农民工诗人群体现状的纪录片《我的诗篇》以众筹方式在全国一百个城市上映。这是该片自去年11月面世以来最大规模的一轮放映。在中国这个"日常胜小说"的国度,几乎所有事关“生活”(或者“生存”)的纪录片都值得一看。何况这一次,是以诗歌的名义——将诗作为社会话题,是很稀罕的事情。
仔细想一想,新世纪以来,全民性的讨论诗歌的机会,不多。汪国真去世的那一阵子,诗歌热闹了一会儿;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时候,诗歌又成谈资。嗯,十多年来,诗歌受宠两次,一次和死亡有关,一次关乎所谓的“残疾”。除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功劳,艰难时日下“诗和远方”的憧憬大概也是个中理由。 国家不幸诗家幸,果真如此,宁可世上少一些诗人罢。君记否,汶川地震时,“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齐欢呼”的惊天谄言?
说到打工诗人,郑小琼不得不提。“80后作家”风头正健的时候,身在东莞工厂写诗的她暂露头角并走上文坛。她被媒体冠以“低学历的写作者、流水线工人、打工诗人”,收获名誉的同时也被消费了一把。她的确有实力

“我的诗篇”“电影我看到了 很感动 谢谢”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xxxwi.com/zsbk/vod-61152.html

线路F1

影视剧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