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飘散电影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演员:
纳格·阿萨迪,贝赫扎德·杜兰,罗沙·卡拉姆埃尔米

更新:2024-05-08 19:21

首映:1999-09-06(威尼斯电影节)

年代:1999

时长:118分钟

语言:波斯语

评分:8.1

观看数:74033

来源网:我爱美剧网

随风而逝——现代化的隐喻

【本文译自法国《电影手册》杂志1999年第12期(总第541期),梯也里•于斯、塞尔日•杜比亚纳1999年9月13日采访于巴黎,穆罕默德•哈西吉特将阿巴斯的谈话从波斯文翻译成法文。中文原载《当代电影》杂志2000年第3期】
  
  梯埃里•于斯、塞尔日•杜比亚纳(以下简称“问”):在威尼斯电影节闭幕式上,您宣布以后不再参加电影评奖。这个决定是您在获得金棕榈大奖之前做出的吗?
   阿巴斯(以下简称“阿”):我在参加上一次戛纳电影节之后就产生了这个想法,只是想等待合适的机会向公众宣布,我觉得威尼斯电影节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人们可能认为我对那次金棕榈奖评选感到不高兴,但是我的这个决定跟金棕榈没有任何关系。我已经不想参加任何电影评奖。我拍电影已经30年了,也参加了30年的电影评奖,现在是该退出的时候了。以我作电影节评委的经历,我发现很难评判知名作者的影片。应该将机会让给年轻导演,应该努力评选作品本身而不是作者的名字。今天,人们在评奖时更注重的是作者名字……

随风而逝海报的设计颜色变化真的是太精美了,金黄色的麦田,阳光下变为橙色,长着零星树木的群山,从远处看去是大片的橄榄绿,泛白的坡路夹在中间,摩托车载着模糊的背影,扬起长长的灰沙。
好像这是一部没有情节的电影,不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片段,工程师男主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后,重复每日进行着和小男孩闲散的聊天,打听着百岁垂死的老人,他每日刮胡子、借牛奶,天天有一个无关紧要的电话迫使他频频开车上山顶的坟地接电话。电影的情节也是重复着每天这样的日子。
从开场一大段伊朗高原的行车镜头

阿巴斯镜头下晴朗而辉煌的伊朗高原,一个富于隐喻色彩的、关于生命、死亡与代际赓续的深沉丰富而温情克制的叙事。令人叹为观止的、纯熟而举重若轻的纵深调度和丰富的镜头运动,摄像机视点在标志性的半俯拍视角下跟随人物的运动渐次越过村落层叠的院墙,整饬而干净的长镜头让我想到安哲罗普洛斯。考究而精准的构图和具有油画般质地的明亮色彩,阿巴斯几乎创造了一种古典式的、坚固而永恒的电影美学风格。
阿巴斯有意营造某种叙事上的间离感:与记者(“工程师”)对话的人的形象多数时候被隐去

身边有一张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片子《风儿带着我们飘》,名字听上去很美。
最初看阿巴斯的片子,是在2001年的国庆假期,在朋友家里,朋友去机场送行了,留下我一个人,百无聊赖的,于是翻看起琳琅满目的碟片来。看到一张《樱桃的滋味》,同样是很动人的名字。
事先看过戴锦华的第一次电影推荐,讲到伊朗电影,就有这个名字。当时还误以为它和《小鞋子》都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后来才知道《小鞋子》的导演马麦迪是伊朗电影的第二代导演,而阿巴斯则是第三代了,两者虽在选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其他很多地方都很大区别。
马麦迪的两部代表作品《小鞋子》和《天堂的颜色》都是儿童题材的作品,展现的是儿童善良纯洁的心灵和血浓于水的亲情,纯朴简单,催人泪下,但它涉及的范围较小;而阿巴斯的几部代表作《樱桃的滋味》、《橄榄树情人》、《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不息》等,题材多变,视野开阔,在共同的贫穷落后、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樱桃的滋味》关注人生苦难讲述人生哲学,《橄榄树情人》讲述灾难过后一对年轻人的简单纯朴的爱情


看这部片是因为出品国家是 法国和伊朗
实际上应该是一部地道的伊朗电影,之所以标上法国,估计是因为投资方的原因,反正片中的阿拉伯文字一个也看不懂。法国对世界现代电影的推动力还是很大的。包括中国很多导演都得到法国资金的帮助。我是冲着法国风格去的,结果不是我期望的那样。
看完以后,想起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虽然电影风格不同,但是内在的精神是一样。
也许同时到场观看的人都把《随风而逝》当成文艺片来对待,也可能是片名的翻译,或者是内容简介的导向,或许真的误导了很多人的解读。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黑帮电影。只是阿巴斯巧妙地利用了他的叙事式风格来隐晦的表现黑帮的意图。可能也是国情所致,不能直接拍摄黑帮电影,比如我的国家也不能直接拍摄黑帮电影一样,这种没有打打杀杀,追车爆炸的,甚至连“杀”的台词都没有的黑帮电影,比较容易通过电影审查的管制。
下面说说我的解读正片的部分:
开场时一段伊朗高原的行车镜头,一大段车内人聊天打发时间的对白,人却没有出现过,一辆老旧的四驱车在山路上走着

随风而逝——现代化的隐喻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xxxwi.com/zsbk/vod-9507.html

线路F1

影视剧推荐

更多